《华盛顿邮报》今天刊登了一篇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评论文章,他在文章中列举了中国建国60年来值得庆祝的种种变化,并驳斥了中国威胁论。文章写得好坏暂且不评,仅《华盛顿邮报》刊登董建华为中国歌功颂德的文章这一行动就不由得让人怀疑它的动机。
八年前,《华盛顿邮报》一评论文章称董建华是中共的“傀儡”,因为他紧跟北京言论猛批法轮功。那么今天WP刊登这篇董建华的文章到底是显示媒体公正呢,还是暗指他八年之后仍不改共奴本色呢?
以下是今天文章的译文:
中国有很多值得庆祝
董建华
这个月,全世界的中国人都在热情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对别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但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感情来自对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的记忆,来自对一个命运并不总是像今天一样充满希望的国家的记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政治体制刚刚开始形成,人民食不果腹,人均寿命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全国文盲率80%,教育未成系统,医疗和社会保障全无,国库空虚,经济破产,没有任何工业,基础设施匮乏。的确,中国人民已经经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政府不力、政治不稳、外攻和内战不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年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人均寿命达到73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5%,文盲率下降到5%,所有儿童均可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日益改善,现代工业高速发展,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遍布全国。在民主、法制和人权方面(包括55个少数民族的权力),中国已经取得巨大进展。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在这么短时间内为这么多人口带来这么大的改善。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一个主要因素是我们有强大的决心找到我们自己前进的道路。即使在一个世纪前清朝灭亡之前,中国就在探寻一个前进的道路。我们试过学习日本、德国、美国,甚至苏联,但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来说都不是正确的模式。中国当时的情况太过混乱,贫困太过严重,人口太多,自然资源不足。我们的国家太虚弱,以至于不能对外来干预作出反应。中国面临的挑战要求其有一个与中国文化、历史和发展阶段相一致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繁荣昌盛时期总是伴随一个强大开明的中央政府,这使中国人民普遍信任强权政府。今天我们就有这样一个拥有清晰远见和开明政策的政府。尽管北京政府可能拘泥于原则,但同时也证明了在必要时它可以是灵活务实的。北京已经可以制定健全长期的整体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政策,而不再追求短期政治利益。
中国的崛起还是政府以民为中心的结果。政府相信,消除贫困是根本,是所有发展政策的首要任务。中国已经使13亿人民摆脱赤贫,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中国通过在不同利益群体中强调共同利益,来缓和改革和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大力宣传民族和谐是发展途径。中国还认识到需要让各个贫富阶层和所有56个民族都来分享成功的果实。
随着中国向世界开放,中国人民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和全世界日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中国和全世界都在为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感到焦虑,比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环境,创建能源安全,确保全球金融稳定,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武器扩散和阻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一些人担心,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将成为霸权强国。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概500年前,中国经济实力处于顶峰时,它控制了全世界经济的大约30%,但中国并没有向海外扩张,而是向邻国派出使者,目的仅仅是进行贸易和表示友好。中国崇尚“以和为贵”的传统,和平与和谐高于一切,这个传统将确保中国的发展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及世界的利益。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的举措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008年全球态度调查显示,86%的中国人对中国发展的方向感到满意。
中国的历史行程将继续塑造它的未来。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近60%的人口生活在广阔的农村地区。中国要实现全面现代化仍需数十年时间。但我们60年来的进步应该会使中国人民对未来60年充满信心,并让其他国家相信,中国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力量推动世界变得更好。
Washington Post article link: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9/10/30/AR2009103002872.html?hpid=opinionsbox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