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为弗利尔博物馆一部中国电影的导演见面活动担任翻译,虽然以前也做过口译,但导演见面会还是第一次,很兴奋也很紧张,并且学到很多经验教训。
教训一:准备工作再多也不为过。
这次放映的电影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事先我在网上找出了有关这部电影以及导演的所有报道,中文的英文的,看了导演之前的访问,还看了导演拍这部电影之前就同一个故事拍的短片,准备了我所能想到的所有跟电影和藏文化有关的词汇。最后事实证明,幸好作了这些准备。
教训二:列一个可能用上的词汇单,最好写在方便看到的地方。
我把可能用到的词汇或句子写在两张A4纸上,但现场不可能有时间再看它们,而刚好有一两次需要用上我之前想到的词,但情急之下脑子一片空白,楞想不起来。要是把重点词汇列在记笔记的纸的顶端就好了。
教训三:如果观众的问题不明所以,让他重复问题。
有一个问题我不明白问的到底是什么,但就照字面意思翻了,显然导演听了中文也不明白他到底在问什么。翻译不仅仅是个传声机,应该首先自己弄明白。
总之,第一次自己感觉错误百出,单数复数时态一片混乱,还有漏翻。希望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希望还有下一次。
万玛才旦导演是一个翻译可以梦想的最好的合作伙伴,他非常体贴,总是对着翻译讲话,很注意停顿。最重要的是他思维很有条理,讲话明确直白,从来不用空洞的词汇。真的很幸运第一次就碰上这么好合作的伙伴。
我也很喜欢他的这部电影,朴素平实,同时又蕴涵着深厚的情感。故事讲的是藏区一个偏僻寺庙里的小喇嘛,平时过着清苦的僧侣生活,一次过年回家时家里新买了电视和DVD机,还有一套“西游记”,他被孙悟空深深吸引,竟然想把电视和DVD带回寺庙。影片用一种类似纪录片的方式描述了藏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相互渗透。
大部分美国观众的反响似乎很好,有些问题问得在点儿上,也有的问题很愚蠢。一位观众问,电影里提到一个和尚(唐僧)要去印度取经,达赖喇嘛刚好也在印度,中国当局不会对这个情节有问题吗?
作为翻译,我只能传达别人的问题而不能自己问问题。幸好在电影开始前有机会跟导演私下交谈了一会儿,我问到了我想问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出乎意料的答案。奇怪的是观众居然没人问这个问题。导演提到片中的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而演小喇嘛的演员本人就是一个小喇嘛,我问,拍了这部电影之后对小喇嘛本人有什么影响吗?导演说,有,实际上他之后就还俗了。我问,是去从事演艺工作了吗?导演说,不是,就是还俗成了普通人,结婚生子。我问,那你觉得这种影响是好事?坏事?还是一种必然的发展变化?导演歪头想了想,说,我真的不知道。
观众问答结束后,有一些人留下来请导演签名,有一位女士非常激动地上前请我向导演转达她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她说她感觉就象自己在这所寺庙里跟小喇嘛过了一天一样,导演说这正是我想达到的目的。At that moment, I feel I'm doing a meaningful job.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